其实,杜称华的身份有很多,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?文采飞扬的诗人?妙笔生花的无冕之王?还是银行高层的御用大秘?亦或者是享誉盛名的民商事专业律师?还是一掷千金豪掷500万捐赠母校的爱心达人?是也不全是,这些都是杜称华的曾经,如今杜称华的身份是广东瀛杜律师事务所主任,并将瀛杜律师事务所打造成华南律所的优秀代表,成为为数不多的玩转跨界的法律人。
多次转型后,作家梦渐远,金牌律师在铸就
杜称华从小酷爱写作,成为一名作家是他一直的梦想。高中成立文学社、出期刊;大学成立诗社、当社长,毕业后先上三尺讲台传道授业,后来又进入报社成为一名记者。虽然没有成为真正的作家,却在文字的道路上自由翱翔。但人生没有彩排,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梦想成真,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进入金融机构后,离作家之梦渐行渐远。
幼时艰难的生活给了杜称华果敢的勇气,每一次他都是果断转行,从辞去大学老师,再到辞掉报社工作转到银行,再到律所高级合伙人,中年之后又自主创业投入金融行业,没有丝毫的犹豫。他的身份不断转变,每走一步却扎实异常,路越走越宽广,就像他跑马拉松的成绩一样,一步一个台阶。如今,杜称华已是广东乃至华南法律界的风云人物。
在银行工作的杜称华,原本是众多人羡慕的对象,工作稳定,收入不低,他的转型超乎了很多人的意料。因为他能力出色,在银行只工作了一年就被提拔为非金融板块法律负责人。在此期间他长期与律师打交道,参与研究案件、旁听庭审。“因为律师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欠缺,庭审有时说不到点子上,看着令人着急;如果我来代理,是否能把此类金融案件把握得更好、更专业?”说干就干,湖北人的冲劲让他果断抉择,在2002年在职获得暨南大学金融学硕士学位的同时,他又于当年成功挤上了独木桥,通过了首届国家司法考试,正式成为一名律师。
善于学习,且不断学习,是杜称华身上特有的标签,以至于他师从民法专家温世扬教授,历时几年,终于成功取得武汉大学民商法法学博士学位,这对一个已进入中年的杜称华来说,不算简单,却也并不算多难,对事情的极致追求,是他这些年来一直坚持的原则。武汉大学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的母校,在自己取得不断成功之后,如何回馈社会,如何回报母校,他一直在探求。
捐赠武大,不是开始,更不是结束
多年爱好读书的杜称华始终认为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,这种内心自带的“芬芳”让杜称华一直是个很有情怀的人,“律师做案件,要有使命感、更要有情怀。有些案件经济价值不大,但通过你的努力,恢复它的本来面目,可以释放出更多的社会正能量。而且,律师不只是要打好官司,还有别的有意义的事。”他说的有意义的事,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,他是这么说的,确实也是这么做的。
在知识改变命运,事业取得一定成功之后,杜称华每次回到老家,看到那么多失学少年和那么多需要关爱的学生,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做些什么,改变些什么,给自己家乡的孩子多一条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。于是,2011年,他在少年求学的湖北省广水市太平乡中学设立了“称华奖学基金”,奖励面高达42%。“农村生活条件虽然比过去好多了,但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。初中是孩子求学的关键时期,很多人念完义务教育,可能就去打工了;但是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一份关爱,一份关心,或许真的会变成他们前进的强大动力,从而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。即便知识未必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命运,多学点知识,对他们的做人和生活也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。”就这样,杜称华的小关爱,在默默中进行了八年,才被媒体知晓,成为法律界一道靓丽的暖阳。
从武大博士毕业后,除了时常会回母校看望恩师温世扬之外,也会经常思索着如何回馈自己的母校武大,对母校尽到一点应尽的责任。于是,在小打小闹之后,才有了今日对武大500万的捐赠。“校友捐赠,这在国外比较普遍,但在国内还是少数人,国内大学校友的平均捐赠率却仅为5%,在美国,大学的校友捐赠率普遍维持在30%~40%。我这次的捐赠,希望能给武大的发展带来一点帮助,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,能带动我国高校校友的捐赠潮流,我们和西方捐赠有差距,但不应该是这么大的差距,我只是尽一点绵薄的力量为我国的校友捐赠推波助澜,这也是我觉得除了打赢官司之外比较有意义的事。”
杜称华始终坚信,企业家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,应该肩负起自己身上的社会责任,除了做好自身本职工作之外,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。“送人玫瑰,手留余香,如果我的力量能帮到别人,我会觉得我活得更有价值,会活得更快乐。”说起他多年的捐赠,杜称华并没有多说,甚至刻意淡化和回避,能够懂得自己肩上肩负着社会责任的人,一般都会淡泊名利,但我们想让这样“淡泊”传递得更远,想让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社会责任中来,让这份温暖温暖到更多的人,因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,真的可以成为美好的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