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打江山容易,守江山难”。对于律所管理者来说也是如此,创建一家律所容易,但如何长远稳定地维持发展才是难题,这也正是很多中小型律所管理者所面临的问题。同时随着律法的修改,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,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,而为了更好的推进依法治国,促进我国律师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。为此第三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将与来自全国的律界、法学界大咖,围绕“新时代背景下律师行业的探索与律师法的修改”的主题来共同探讨律所的的发展。
近年中国律师行业进入迅猛发展的阶段。据瀛和律师机构发布的2017《中国律师行业发展报告》白皮中的数据显示,截至2018年,律师执业人数达36.5万,律师事务所达2.8万家。而在这2.8万家律所当中,有90%以上的律所均为中小型律所,占据法律服务市场的绝大部分。
然而,占据着市场主体的中小型律所,发展却不如意。很多律所在熬过了艰苦的创业初期后,前行的每一步都愈发艰难。他们面临着瓶颈、面临着转型、甚至面临着倒闭。据报告分析,大多数律所面临的问题有:
定位不清晰:很多律所在创建初期,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,盲目地参考借鉴大所的经验,用于自己的律所,却忽视了律所自身是否适合这样的发展模式。
管理不彻底:由于资金和人员的限制,很多律所并没有人岗匹配,“一人多岗”是中小律所最为常见的现象。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,也没有明确的责任划分,导致律师或行政人员无法准确找到自身定位,经常要分身做很多岗位职责之外的事情,致使身心疲惫,效率低下,管理起来愈发不容易,人才也不断流失。
无品牌意识:品牌意识,往往是中小型律所最为缺失的。在这个早已不是“酒香不怕巷子深”的时代,懂得“吆喝”、有品牌意识才能让律师和律所发展得更快。而很多律所不仅没有相关的品牌经验,甚至连最基础的意识都没有,导致律所和律师很难被外界熟识、认可。
盲目追求规模化:为大而大,盲目扩大,是很多中小型律所发展过程中的“通病”。单纯地追求律师人数的扩张,将律所变成“聚集”平台,而非“合作”平台,规模上虽看似壮大,实际内部仍是“单打独斗”的状态,无法形成合力,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会陷入瓶颈。
当创业时的初心已经不在,当管理时的问题日益增多,当人工智能化发展再次冲击着传统的法律服务市场……中小型律所又将何去何从?为了解决律所发展过程中的痛点、探究大所成长的“秘密”,为更多中小型律所指引发展的方向,瀛和律师机构发起了“第三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”。
在“互联网+”的时代下,法律服务市场必然会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,中小型律所的转型与变革也是迫在眉睫。如何转型、转型后怎样发展、大所又有哪些可借鉴的成长“秘密”,5月13日,行业大咖将在“第三届中国律师发展论坛”上与您分享,让我们直面律所发展“痛点”,深入直白地剖析与解密“律所发展之路”,共同寻找中国律师的发展新机遇。
5月13日,相约沈阳,不见不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