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对于文化的渴求便也愈发强烈。博物馆作为当今时代的一个文化标志,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,因为它并不只是文物的储藏馆、陈列柜,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,一段历史的记录。它犹如一个时光收录机,将中国各时代、各行业的发展故事传递给每一个人。
区别于其他行业,律师行业似乎总是蒙着一件神秘的外衣,外界透过影视、媒体了解到的也只是这个行业的冰山一角,想要真正认识律师行业,就要探寻并倾听它一路走来所发生的故事。中国律师博物馆的成立,便正是为了讲述中国律师发展的坎坷历程。
中国律师博物馆于今年5月18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以来,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法学、律师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,其间,收到若干件律师同仁捐赠的文物,以及一些热心人士的电话、邮件、微信咨询。还有一些领导、学者、社会人士慕名来到博物馆参观,产生了初步的社会影响。
领导、学者、社会人士来博物馆参观
在博物馆启动100天之际,8月24日,筹委会部分成员重聚中国律师博物馆,进行工作交流,就中国律师博物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商讨下一步发展事宜。中国律师博物馆筹委会联席组长刘桂明,秘书长孙在辰,筹委会成员徐家力、刘瑜、梁迪、徐双泉,以及秘书处负责人刘航等人参加了现场交流。
部分筹委会成员在博物馆现场交流
首先,刘航向大家汇报了博物馆近期的工作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,并展示了目前搜集到的各类馆藏文物。他在总结时,提到了几点限制中国律师博物馆发展的问题,包括社会对博物馆平台的认知、捐赠者的顾虑、文物的搜集范围等。
目前,中国律师博物馆已经搜集到几十件各类文物,包括:民国的线装书、律师委托书、顾问证书、民国律师收据及手稿、律师证书、准考证、纪念包、徽章、邮票……可谓包罗万象,无奇不有。
中国律师博物馆部分馆藏文物
在针对具体所遇问题时,刘桂明老师特别强调了立体、主体、实体等方面的问题导向与价值意义。他表示,博物馆讲述的是历史,是传统,是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故事,是一项有意义的事。要通过各个平台组织各项活动,让博物馆动起来。
徐家力老师表示,博物馆的形式可以多样化,不仅仅限制在文物的实物方面,也可通过影像、声光电等记录历史,深入挖掘各类周边衍生产品。
刘桂明老师、徐家力老师
梁迪表示,相比文物本身,文物背后的故事才是更有意义的。她建议,中国律师博物馆可以定期举办律界的“口述历史”主题活动,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给大众,让历史更加鲜活生动。
大家的智慧汇集于此,不断地修改、完善,只为能通过以挖掘史料,记录现状,以实物图文、声光电并茂形式,向世人展示中国律师业的发展历程,这是一项立功立德的事业,也必将载入中国文博事业的发展史册。
集腋成裘,聚沙成塔,中国律师博物馆是全行业、全社会共建的事业,需要汇聚大众的智慧和力量,希望更多的同仁加入我们,为中国律师博物馆贡献力量!